抱鼓石是安裝在四合院的大門底部位于宅門入口,雕刻成形似圓鼓的兩塊石制構件,因為它是猶如抱鼓的形態承托于石座之上,因此得名抱鼓石。
抱鼓石是中國宅門"非貴即富"的門第符號,是能標志屋主等級差別以及身份地位的裝飾藝術品;抱鼓石并非"門當戶對"的門當,不過可作為家庭身份的參照物。
抱鼓石在古代是等級的符號象征,也是"非貴即富"的門第符號,抱鼓石的安裝是不脫離它主人背后的政治、經濟基礎而獨立存在。
已經不僅是一種樣式,是一種居住生活的體現。抱鼓石是文化的禮制符號,它是一種內在世界(文化)通過裝飾符號語言展示于外在世界(現世)的典型事例。
抱鼓石在民間稱謂較多,如:石鼓、門鼓、圓鼓子、石鏍鼓、石鏡等等。在傳統民宅大門前很常見(如北京四合院的垂花門、徽州祠堂的版門等等)。
在漢族傳統牌樓建筑(如牌坊、欞星門)中也有類似抱鼓石的夾桿石(也有稱門擋石的),它是古代漢族牌樓建筑所特有的重要構件,主要是可以起到穩固樓柱的作用。
宅門安裝的抱鼓石是門枕石的一種。門枕石也可以稱為門礅、門座、門臺、鎮門石等,是安裝在門檻內外兩側以及穩固門扉轉軸的一個構件,所以也會雕刻成枕頭形或箱子形,所以一般都稱為門枕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