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龍飾的文化淵源
石雕龍柱是龍飾藝術的形式之一。以龍為裝飾源于遠古的華夏民族的龍圖騰崇拜。上古華夏族群的圖騰崇拜主要有北方夏民族的蛇崇拜、少昊族和南蠻族的鳥崇拜、西羌族的虎崇拜和東夷族的龍崇拜。
左傳·昭公十七年》云:"太昊氏以龍紀,故為龍師而龍名。"太昊為東夷族的部落聯盟首領,其下有青龍氏、赤龍氏、白龍氏、黑龍氏、黃龍氏等以龍為圖騰的部落。
龍是上古民族的復合圖騰,由鱷、蛇、晰等圖騰復合而成。鱷、蛇和蜘蝎只能在水里游、陸上爬、尚不能飛。龍能在天空飛翔,因此,龍的圖騰中,復合了鳥圖騰的成分。隨著龍民族的融合,龍崇拜的范圍日益擴大,龍成為中華各民族共同崇拜的神圣的象征。
中華民族的龍崇拜源于何時?近年考古發掘的成果為我們揭開了這一謎底。1971年春,內蒙古翁牛特旗紅山文化遺址中,出土了一件大型石雕玉龍,年代約距今五千年。1987年6月,河南淮陰西水坡發掘了一座大型墓葬,男性墓主身旁有用蚌殼堆塑的龍、虎各一,其中龍長1.78米,是我國目前所知年代最早、造型最大的龍圖形,距今有6000多年歷史??梢?,中華民族的龍崇拜,至少有六千多年的歷史。
龍的形象由晰蝎、蛇、鳥等形象復合而成,晰蝎、蛇、鳥為上古男根生殖崇拜的象征物,可知龍崇拜源于更古老的生殖崇拜。圖騰崇拜由生殖崇拜發展而來。龍崇拜的文化淵源可以上溯到若干萬年以前,可謂源遠而流長。
二、石雕龍柱始于何時
以龍為飾源于龍崇拜,人們用龍紋裝飾各種器具、衣服和建筑的部件,于是,出現了龍柱。以龍飾柱始于何時?這是不易回答的問題。西漢劉向的《新序·雜事》講了"葉公好龍"的故事。葉公名沈諸梁,字子高,被封于葉,故人稱葉公。"葉公子好龍,鉤以寫龍,鑿以寫龍,屋室雕文以寫龍。"按文中意思,葉公用的器具和屋室部件都雕鏤龍紋,其中應包括柱子。但因這是一則寓言故事,可供參考,不能作為龍柱出現的依據。
根據東漢畫像石上的建筑已出現石雕龍柱龍柱,可以肯定,以龍飾柱最遲東漢已經開始。
山東微山縣兩城山桓桑終食堂畫像中,柱子以龍紋裝飾。該石雕龍柱于漢順帝永和六年(141年)。
浙江海寧長安鎮畫像石墓的墓室北、西、東三壁均各雕有二根以龜為礎座的蟠龍柱。從拓片來看,龍爪為三爪。以龜為柱礎,自春秋已有之。據任防《述異記》:"吳王射堂,柱礎皆是伏龜。"
除此兩例之外,一些文獻也記載了漢代以龍裝飾建筑構件的情形?!妒斑z記》:"趙飛燕女弟居昭陽殿,……椽桶俱刻龍蛇形縈繞其間,鱗角分明,見者莫不競栗。"東漢大將軍梁冀和妻孫壽建宅第,"柱壁雕鏤,加以銅漆;窗墉皆有綺疏青瑣,圖以云氣仙靈。"(《后漢書·梁冀傳》)《后漢紀》則曰梁冀:"作陰陽殿,……梁柱門戶,銅沓紛漆,青瑣丹揮,刻鏤為青龍白虎,畫以丹青云氣。"(《后漢紀》卷20)從記載可知,從漢代起,以龍紋裝飾建筑之風更盛,宮殿建筑和高官富豪的宅第均以龍為飾。在這種情況下,石雕龍柱的出現也就不足為奇了。
三、石雕龍柱的形式分類
龍柱若按龍的材質而分,可分為木雕、泥塑、石雕、瀝粉金漆、金屬和彩毯六類。
1.木雕蟠龍柱
山西晉祠圣母殿的殿前廊柱上,雕有木質蟠龍八條,為宋元枯二年(1087年)太原府呂吉等人集資所雕。(圖2-a)八龍姿態各異,栩栩如生。圣母殿是我國現存木雕蟠龍柱最早的實例。
四川江油云巖寺飛天藏的八根纏龍柱為南宋淳熙八年(1182年)的遺構,也是現存木雕龍柱的較早實例。
沈陽故宮大政殿前檐有二根木雕金龍柱,是1636年的作品(圖3-f),崇政殿內的寶座神完前也有二根木雕蟠龍柱,雕于1632年之前。雖然兩殿的金龍均張牙舞爪,威風凜凜,氣勢逼人,但姿態不同,各具特色。
2.泥塑蟠龍柱
四川峨眉山市飛來殿明間左右兩柱上塑金身泥胎蟠龍各一條,有飛舞離柱而去之態。該殿建于宋元,龍柱亦有宋元風格。
平武報恩寺華嚴殿轉輪藏周圍的四根金柱各泥塑蟠龍一條,金甲耀目,勢若騰飛。平武報恩寺自明正德十一年(1446年)建成以來,一直保護得較好,未遭人為破壞。從蟠龍形態來看,保持了明代風格(如四爪,角分叉不多,龍嘴扁長等)。
3.石雕龍柱
石雕龍柱是我國現存龍柱中最多的一種,其廣布全國各地,且依其雕刻形式,又可分為剔地起突蟠龍柱、圓雕龍柱、透雕云龍柱和減地平鍬云龍柱等多種形式。
①突雕蟠龍石柱
突雕蟠龍柱即剔地起突蟠龍柱。剔地起突,即高浮雕或半圓雕,特點是裝飾主題從建筑構件表面突起較高,"地"層層凹下,層次較多,雕刻的最高點不在同一平面上,雕刻的各種部位可以互相重疊交錯。
突雕蟠龍石柱的代表作是曲阜孔廟的龍柱。曲阜現有起突云龍柱22根,體量高大以大成殿為最(高6.1米,徑0.85米,徑高比約1/7)(下圖),制作年代以顏廟復圣殿(明威化至正德1465^-1521年)和孔廟崇圣祠(明弘治十七年1504年)為古,雕鐫水平以大成門內西側龍柱和崇圣祠為高。大成門的蟠龍石柱龍身軀翻轉騰躍,姿態矯捷,毫不刻板,云的形象自由而不程式化。崇圣祠二柱稍遜之,然升降龍身軀曲屈有力,復圣殿和大成殿龍柱水平大體相當,又略遜之。啟圣殿龍柱又居復圣殿和大成殿之下。
廣東德慶龍母祖廟,山門和香亭各有突雕石龍柱2根和4根,又以山門龍柱為更佳。山門的二根蟠龍柱,突雕和透雕手法并用,每柱各雕升龍一條,柱高4.3米,徑0.35米,徑高比約1/12,典雅秀麗,亭亭玉立,龍嘴內石珠可在內滾動,龍形生動自然,親切而不兇猛,與西江古民崇龍母的民俗相合,為突雕石雕龍柱一絕。
突雕蟠柱石柱現存較早的例子為四川大足北山136窟轉輪經藏石雕的八根龍柱,刻于南宋紹興年間(1131一1162年)。
②圓雕盤龍石柱
圓雕蟠龍石柱例子較少,宋代大足寶頂山毗盧道場四支石柱各雕一圓雕蟠龍,姿態生動。
③透雕云龍石柱
透雕乃介于圓雕和浮雕之間的一種刻法,在浮雕的基礎上,縷空其背景部分。安順文廟大成殿前有二根透雕的云龍柱,下以石獅柱座承托,柱高6米,徑0.8米⑧,徑高比為1/7.5,全柱華麗精美、玲瓏剔透,甚為罕見。
④減地平銀云龍柱
減地平乍及即"剪影式"凸雕。它的基本特征是:凸起的雕刻面和凹下去的"地"都是平的。其較之突雕,加工較易,費工較少,所以用得較多。減地平云龍柱也以曲阜孔廟為代表。大成門除明間兩側用突雕龍柱外,第一次間和第二次間兩側檐柱皆用減地平極小幅云龍柱。大成殿則在兩山及后檐用減地平余及小幅云龍柱。啟圣殿,復圣殿也用了此式石柱。
4.瀝粉金漆石雕龍柱龍柱
瀝粉金漆龍柱以故宮太和殿為代表。殿正中兩排瀝粉金漆蟠龍柱,敷色貼金,龍身翻飛,十分宏麗壯觀。
5.金屬龍纏柱
河北遵化縣清東陵隆恩殿內有64根金龍纏柱,柱身嵌附有姿金銅片制成的半立體狀飛龍,用彈簧控制,龍頭龍須可隨風搖動,如同真龍凌空。'。
6.彩毯龍裹柱
青海塔爾寺的大經堂108根木柱,其中幾根在墻內,108根明柱皆圍裹有蟠龍圖案的彩色藏毯,堂內五彩繽紛,具有濃郁的地方特色。
以上是以龍的材質分類。若以龍的姿態來分,則有降龍、升龍之分。若以龍在一柱中數量來分,則有的一柱一龍,有的一柱雙龍,有的一柱16龍,如曲阜顏廟復圣殿前槍第二次間兩側據柱,平面八邊形,每面各二條減地平組降龍,一柱有降龍。
四、神州石雕龍柱龍柱知多少
中華民族崇龍敬龍。除宮廷建筑有龍柱外,地方廟宇也往往愛用龍柱。神州大地上現存多少龍柱呢?這是一個很難回答的間題。湖北荊州太暉觀,建干明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大殿前廊有4根、后廊有2根突雕青石云龍柱,龍頭伸出柱面約1尺,勢欲飛去。湖南零陵文廟大成殿,前榆明間兩側有兩根漢白玉高浮雌蟠龍柱,其兩側各有一根青石浮雕飛鳳柱,為清乾隆四十年(1775年)所雕,有龍飛鳳舞、龍鳳呈祥之意。
寧遠文廟大成殿,前后下搪浮雕蟠龍、飛鳳石柱各6根,啟圣祠前亦有龍鳳石柱一對。湘潭關圣廟春秋閣前有突雕漢白玉蟠龍柱一對。大庸普光寺大雄寶殿前有二根蟠龍柱。山西蒲縣東岳廟獻亭四角為盤龍石柱,前兩條為元代所雕,旋回蜿蜒,盤曲自然,后兩條為明代作品。河北盧龍縣尊勝陀羅尼經幢,為金大定九至十一年(1169--1171年)重建,石幢第一層有盤龍柱。山西解州關帝廟崇寧殿為清康熙五十七年c171s}遺構,殿周廊有蟠龍石柱16根。普陀山多寶塔為元元統二年(1374年)所建,第二層為蟠龍柱,龍形生動。河南郊縣文廟大成殿,前據四根木柱通體透雕云龍,柱頭刻虎首,雕刻精美,為清代木雕佳作。
昆明圓通寺大雄寶殿內有二根蟠龍柱,巨龍似聆聽講經,又似欲飛騰,形象獨特。泰安天外村廣場石雕龍柱12根。建水文廟正殿前廊有二根突雕蟠龍柱。汕頭媽嶼島天后古廟有二根石雕龍柱。成都青羊宮八卦亭有八根突雕蟠龍石柱。當陽關陵也有石龍柱。福建的許多廟宇均有石雕龍柱。估計全國各地古建筑現存龍柱當不下三百根。
五、石雕龍柱龍柱隨著龍文化廣布海外
石雕龍柱龍柱是以龍為裝飾的藝術形式之一,是中華龍文化的體現。隨著歷代炎黃子孫向海外的遷移,龍文化已廣布海外,龍柱也隨之見于世界上許多地方。
明代為了幫助琉球開發經濟文化,洪武二十二年(1392年)"救賜閩人三十六姓"定居琉球。閩人在琉球首府那霸和聚居地久米村建起兩座天妃宮。清代,泉州商人足跡達呂宋、逞羅、巴達維亞、勃泥、爪哇、占城、交趾、柬埔寨、巨港、長崎、琉球、高麗等地,每到一地,必建會館和天后宮,龍柱也就出現在這些土地上。
本石雕廠從縱的方面探討了龍柱藝術的文化淵源以及龍柱藝術形式出現的時間,又從橫的方面求索龍柱藝術的各種流派類別以及空間分布,故以"龍柱藝術縱橫談"名之。
龍作為中華民族的象征,其文化內涵滲透到傳統文化的各個角落,在中國古建筑的三大部分-臺基的須彌座束腰、梁柱結構的雕刻彩畫和屋面脊飾吻獸中,其文化表現形式異彩紛呈。
柱是傳統建筑構架中垂直承受上部重量的構件,建筑構架中屋頂部分的重量通過立柱傳遞到地面,在傳統建筑中曾有"房倒屋不塌"之美譽,聰慧的先民們將龍作為一種重要的裝飾題材,對柱給予了豐富的裝飾內容,不同的材質及工藝,塑造出風格迥異的龍柱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