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的石雕佛像、石雕觀音菩薩這種俱往開來的的特色,集中表現在“九尊”和通俗易懂這兩方面的特色。
“九尊”佛寺造像
九尊佛寺造像的功用是供養和崇奉,因此,必須用最明自易懂的形象去體現和象征那浩如煙海的佛教經卷及博大精深的佛教義理。從十六國以來,石雕菩薩、觀音雕刻、石雕佛像等造像表現手法一直以一佛兩菩薩作為造像中所謂“一鋪”的最基本單元;
至北周后,出現了一佛二菩薩二弟子的格式;到唐代,則將隋代時加進的石雕二天王、二金剛力士給予固定,形成造像中的“九尊”這一完善的格式。 在此格式的基礎上,可根據需要而增設內容。如供養石雕菩薩、聞法眾菩薩、化生童子、天龍八部等;或者以兩組以上“九尊”格式,組合成更復雜的造像規模。
“九尊”格式不僅概括了佛教傳布中最主要的幾個方面(說法、弘法、護法),而且還用藝術手段將這些內容形象地表現出來。
通俗易懂的造像方法
唐代以前的石雕佛像,石雕佛像、觀音菩薩雕刻形象多做冥想狀或微笑狀而頗具感召力。 唐代沒有烙守這一模式,而是根據人物在佛法傳布中所處地位給予個性化處理。
如佛,代表佛法,造像位置居中,形象偏大,神情莊嚴、深沉、穩重;阿、牛、伽葉兩弟子協助弘揚佛法而常伴佛兩旁,除了沉穩外,以一瘦一胖、一長一幼為外在形象的對一比,并以兩人所體現的內涵作為弘揚佛法中的重要補充:以面相飽滿端正的阿蘭象征純正,智慧和悟性,以面相清瘤、飽經風霜的伽葉象征苦行、堅忍和意志;
石雕菩薩不僅時時聆聽佛說法,也要時時去度化蕓蕓眾生,作為接近信眾的形象,都塑造得生動、可愛,使人有親切之感;
石雕天王、力士雕刻的責任是排除一切外在邪魔對佛法的干擾,起護法作用,其形象威猛無比,造型夸張,怒目直視,張口喝斥,尤其是力士,筋骨暴張、兩手高舉,整個體型呈不穩定的倒三角形,使人產生隨時會撲倒過來的泰山壓頂之感。
以動靜結合、恩威并重的方式來對佛法進行解釋,深刻而明白、全面而簡潔、豐富而凝練、生動而確切。這種有主有從、有文有武的群像,作為一種成熟的形式而成為唐及唐以后造像的定制。
唐代佛教雕刻,石雕觀音菩薩、石雕佛像等雕刻動作大方、自然,四肢從過去的僵直中解放出來,整個形象也不倚壁而立而是離開墻壁走到空間中來,以圓雕的形式立于佛龕窟中。從雕塑語言的角度看,也是前所未有的豐富和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