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在印度,傳說有靈鷲山、鹿野苑等圣地,而在中國則只有菩薩的道場。如浙江普陀山,山西五臺山,四川峨嵋山,安徽九華山,就分別是觀音、文殊、普賢、地藏這四位菩薩的道場。
作為普渡眾生、救苦救難的形象,石雕觀音有三十六種化身。如白衣觀音,楊柳觀音,魚籃觀音,臥蓮觀音,送子觀音等等。
她們都是中國文化的一部分。雕刻形象是美女與慈母的復合型女神,深入到千家萬戶。
明代宋濂《觀世音菩薩畫像贊》說“奉其像者,十室而九”,信徒之多,可以想見。唐代造像中石刻也好,泥塑也好,金銅像也好,觀音像的數量極多。
唐以后,觀音造像又普遍地出現在瓷塑、牙雕、木雕之中。宋以前的觀音,與別的菩薩一樣,露體較多,瓔珞,佛教中指穿戴于身上的珠玉飾串,莊嚴,華美富麗。
宋以后的觀音多稱為大士,以袍服為其基本裝束,這些袍服非常富于流動的美,線條的美。因此,這些雕塑的觀音,顯得飄逸和瀟灑。
在觀音造像中,有一個很引人深思的現象,就是對一些異相觀音的處理方法。如十一面觀音,六臂觀音,千手千眼觀音,在印度或中國早期佛教造像中,往往將其面、臂、手的數量作主要的反映方面,造出的像,怪異有余美觀不足。
唐以來的這些觀音造像,將現實中女性形象作為觀音的基本形象來雕鐫塑作,對那些表現法力的多面、多臂、多手的部分巧妙改變成裝飾部分。
如十一面,組合成一個冠狀體,好像觀音頭上戴的花冠。又如千手千眼,作為背景組合成觀音的身光。
有名的例子是四川大足寶頂的宋代千手千眼觀音,1000多只手如孔雀張開的彩屏置于觀音像后,每一手中刻一眼,既傳達了宗教教義,又收到了好的藝術效果。
這種對異像石雕觀音的處理手法,表明了中國人在美與宗教教義之間,重美而輕宗教教義。這實際又回到老問題上,即重象征性而不甚注意其具體細節的死板刻畫。